读《第七天》

2025-09-22 22:04:42

《第七天》读后感:在荒诞废墟上的生命叩问

 

余华的《第七天》以一场意外死亡为起点,用七天的亡灵漫游,撕开了现实社会的荒诞面纱。小说里,没有墓地的亡灵在“死无葬身之地”聚集,生前的贫富、地位、恩怨在死后化作平等的游魂,这种极致的反差,让每一个荒诞的情节都成了对现实的尖锐反讽。

 

主人公杨飞的经历是无数普通人的缩影:他在生前寻找生父,在死后仍执着于与恋人李青的重逢,这份在混乱中坚守的温情,成了冰冷世界里唯一的光。余华用冷静到近乎残酷的笔触,写强拆、写食品安全丑闻、写权力的傲慢,这些看似夸张的剧情,却总能让人联想到现实中的种种困境——当“公平”需要在死亡后才能实现,当“尊严”需要在废墟上苦苦寻觅,小说的荒诞感便有了直击人心的力量。

 

最让人动容的,是“死无葬身之地”的设定。这里没有等级之分,没有利益纠葛,亡灵们相互依偎,用生前未得的善意温暖彼此。这既是对现实社会的否定,也是余华对理想世界的一种隐喻:或许只有剥离了物质的枷锁,人性的本真才会显现。而杨飞最终与父亲在灰烬中重逢的结局,没有轰轰烈烈的仪式,却在平静中完成了对“回家”与“归属”的终极诠释——真正的归宿,从来不是一块墓碑,而是人与人之间未曾断裂的情感联结。

 

《第七天》不是一部让人读得“舒服”的小说,它像一面镜子,照出了现实的粗粝与冷漠。但在所有的荒诞与悲凉背后,余华始终保留着一丝希望:即使在最绝望的境地,对爱与尊严的追求,永远是支撑人(哪怕是亡灵)前行的力量。这种在废墟上开出的希望之花,让小说的批判多了一份温度,也让读者在合上书后,忍不住重新思考:我们究竟该如何活着,才能在生前便拥有属于自己的“安息之地”。


还能输入140
发表评论,请先登录!
|

正在加载中,请稍等...正在加载中,请稍等...

活动

1/3
返回顶部